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變遷與保育
SOCIAL CHANGE AND CONSERVATION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授課教師
盧道杰 
課號
Forest3035 
課程識別碼
605 40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林三 
備註
資源保育與管理學群選擇必修,先修科目:生態相關課程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簡介:
課程教育目標
1.瞭解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育的議題的多面向內涵
2.期盼同學能從社會人文、政治經濟、法規制度與科技知識等多面向地思考保育的問題
3.建立連續與水平思考的思維模式

評分方式:
1.平時成績50%、期中報告20%、期末考30%
2.平時成績計算方式:發問、報告作業、出席情形

課程概要
以永續利用為宗旨的保育與人類社會的過程及種種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保育工作的推動需要瞭解社會的變遷及人文的價值。本課程由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作出發,從保育的哲學基礎與社會價值觀(環境倫理觀)談起,從解釋互動論真實世界為解釋與理解的觀點,以種種相關的環境保育議題討論社會人文與環境保育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目標在能從社會人文、政治經濟、法規制度與科技知識等多面向地思考環境保育的問題。課程重點包括;保護主義與深層生態學、科技實證主義、女性主義、專業人士與民間組織、都市化、社區與邊緣作用、制度與機制、傳統知識、少數族群(原住民)、制度與參與、社區保育、永續農業、永續規劃、生態旅遊等。

課程內容與大綱
本課程包括每週二小時上課,以講解、影片、與隨堂討論並重的方式進行,課堂表現、心得報告與期末考為評分的主要依據。

一、課程介紹, 說明課程大綱與內容、瞭解學生背景與需求,協調與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第一講)

二、資源與環境
1.地球演化與生態系, 簡介生態的過程、作用與重要的概念(第二講)
2.討論資源與環境的相對概念,環境社會學與自然資源社會學的異同(第三講)或永續發展的議題
3.台灣的環境與生態問題種種 (第四講)

三、社會變遷與保育
1.議題與理論(第五講)
2.社會運動與環境運動(第六講)反核四、鄰避情節、焚化爐
3.科技集權與分權參與(第七講)保護區經營管理的脈絡+大象
4.在地社區(第八講)無尾港的個案
5.野生物貿易(第九講)影片:犀牛保育
6.原住民的議題(第十講)達娜伊谷的個案
7.生態旅遊(第十一講)影片:綠島的觀光
8.民間團體(第十二講)從台灣NGO參與Rio + WESD談起
9.生態區的區域思考—宜蘭縣區域規劃的個案(第十三講)
10.共管(第十四講)影片:從蘭嶼、丹大到馬告
11.生物科技(第十五講)影片:基因食品
12.其他討論出來的議題(第十六講):全球化、狩獵、環境倫理、複製動物(人)、環境影響評估、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自然主權、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生態產業、景觀規劃與溼地保育、湖本村的八色鳥、官田水雉、關渡滄桑、台北港十三行污水處理廠與挖仔尾、人口、AIDS、全球氣候變遷

期中報告:環境議題的搜尋、探究與心得

二、先修課程:不限先修課程,但修過生態學相關課程會有幫助

三、參考書目:
Ghimire, K. & Pimbert, M. (Eds), 1997. Social change and conservation. Earthscan.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台北:巨流。
王俊秀,2001。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紀駿傑,1997,〈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收於《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陳穎峰(譯),1998。環境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曾華璧,2000。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
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中研院民族所。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台北:巨流。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